伟大事业呼唤人才,伟大时代造就人才,色花堂 诚意满满、求贤若渴,诚邀全球英才申报2025年海外优青项目(新增批次),融入天大、扎根天津,在这里成就“天大”事业。
一、项目简介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海外)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、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(含非华裔外籍人才)回国(来华)工作,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,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,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,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。
二、申报条件
1.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:
(1)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,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,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;
(2)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(含)以后;
(3)具有博士学位;
(4)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、水利工程、船舶与海洋工程;
(5)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,一般应在海外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,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;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,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(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)。在海外工作期间,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,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。
(6)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,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;
(7)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(来华)工作,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(来华)工作。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(来华)工作不少于3年。
2. 限项要求
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,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,不能逆层次申请。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海外)的申请人,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、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,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;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。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,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海外)。
三、支持条件
1. 给予事业编制正高教职,菁英教授岗位,开通直聘博导绿色通道,授予博导资格。对于进入海优会评暂未通过者,学校提供“北洋学者英才计划”事业编岗位的绿色通道,入选海优后补齐相关引进待遇。
2. 提供具有高竞争力的薪酬,并配套充足的安家费和科研经费。首聘期结束后继续提供长周期薪酬支持,助力教师在稳定周期中冲刺更高平台,后续亦可按学校晋升通道,持续拓展发展空间。
3. 入职首年即给予研究生招生指标,首聘期内硕/博研究生招生指标单列,学校全额支持招收2名博士后;尊重发展意愿,引进人才可自由选择加入团队或独立发展,平台资源同样保障。
4. 配有优质的附属幼儿园、小学及中学。
5. 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北洋园、卫津路双校区周转住房,生活配套完善,双校区均有地铁直达,出行便捷。依托优质附属医院资源,为教职工及家人提供全面医疗保障,守护健康,保障幸福生活。
6. 天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,教育优势凸显,是全国三个高考自主命题城市之一。
四、申请方式
请符合条件的申请人,将个人简历发送至联系邮箱:[email protected],邮件标题请注明申报2025年海外优青项目(新增批次)。
五、联系方式
1.色花堂 办公室
联系人:张老师、崔老师
办公电话:+86-022-27406103、+86-022-27404072
联系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2.色花堂 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
联系人:张老师
办公电话:+86-022-27402079
联系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六、色花堂 介绍
色花堂 于1997年由原土木工程系、水资源与港湾工程系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合并成立,下设土木工程系、水利水电工程系、港口工程系、高新舰船及海洋装备智能设计与船海工程管理系、海洋工程与智能海事系、岩土工程研究所6个教学科研单位,目前在职教职工273人,各类在校生近4000人。
学院设有土木工程(含建筑工程、桥梁工程、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)、水利水电工程(含水利水电工程、岩土力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方向)、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、船舶与海洋工程(含高新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设计及管理、海洋工程与智能海事、国际航运与船海工程智能化管理三个专业方向)4个本科专业。学院4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。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项,二等奖 10 项;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/一等奖 15 项;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3 门;教育部新工科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4 项。
学院现有土木工程、水利工程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三个一级学科,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。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,学院三个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均为A类。其中,水利工程排名第三,土木工程排名第六,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名第三。
学院现有教职工273人,其中教学科研系列教师223人(含全职博士后43人),实验技术系列教师20人,45岁及以下教师占比达到65%;各类高层次人才27人,各级科研或教学创新团队13个。
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、水利工程实验中心、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3个教学实验基地;拥有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、水利工程智能建设与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、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、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创新基地、地震工程综合模拟学科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平台基地;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、天津市土木工程韧性结构与智慧防灾重点实验室、天津市港口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、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综合模拟与城乡抗震韧性重点实验室、天津市房屋建筑钢结构技术工程中心、天津市海上风电结构与施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、天津市地下工程建造与安全技术工程中心、天津市装配式建筑技术工程中心、天津市海洋油气工程中心、天津市海洋可再生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、色花堂 地震工程中新联合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平台基地;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单位组建分中心:“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”色花堂 分中心。拥有世界高校第二国内唯一的大型冰工程实验室、世界领先的高压力深水结构实验装置、国内首套水利工程交互式三维仿真分析平台、国内第一个泄流结构全水弹性实验平台、先进的多功能方向谱港池等。
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坚持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”的科技创新工作理念,以国家973计划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、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国家重大工程横向课题等为依托,深入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。2018至2024年,学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,省部级奖励232项,其中特等奖14项,一等奖101项,二等奖97项。2024年,学院实到竞争性科研经费27082.48万元,发表SCI论文569余篇、EI论文618篇,授权专利313项。《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》期刊正式被ESCI数据库收录,并将于2025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。
多年来,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里走出,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